微团课 | 重温党代会 喜迎二十大

校团委
2022-10-14 15:21:42
logo 语音播报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3名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人,代表了全国50多名党员。如今,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超9671万名。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团团梳理了中国共产党19次党代会,邀请大家一同学习。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目自此焕然一新,在迷茫混沌中走向光明的前程。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大会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区分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党章并通过决议案,决定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将最高纲领的美好愿景落到实处,让党的发展迈出了第二个坚实的脚印。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30余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

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正式确定了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大会以后,国共合作步伐大大加快。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动员党员和革命青年加入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国民革命运动。


中共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20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

经过我们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长足努力,国内形势已经有所缓和,工人运动逐渐恢复,农民运动日益兴起,广州已然成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中心。大会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建党以来尤其是国共合作一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重大进展。大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规定以支部作为党的基本组织。


中共五大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82位委员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在湖北武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委员会和党的历史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根据大会要求,会后,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修改党章的决议,正式提出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中共五大的举办为之后顺利召开八七会议、指明党的前进路线做出了重要铺垫。


中共六大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苏联莫斯科近郊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42人,其中有选举权的正式代表84人。

大会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在根本性问题上指明了党内长期存在错误认识。大会指出,中国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前中国的政治形势是处于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

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党的史册。大会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


中共八大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一千余名党员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齐聚首都共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大会肯定了党自七大以来的道路,同时正确地分析了新中国目前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揭开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篇章,将社会主义建设确定为党的主要任务。这是新道路的初步探索,这是新中国篇章的伟大再启程。


中共九大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512人代表全国2200万名党员参会。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共十大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1249位委员代表全国2800万党员参会。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和经修改的党章。


中共十一大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510人,代表全国3500多万名党员。

大会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共十一大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做了基本的准备。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正式代表1600人,候补代表149人,代表全国3900多万党员。

大会通过的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出分两步走,在20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变,指引着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举行,大会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国4600多万党员。

会议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依据这个理论和路线制定了全面改革的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近两千名党员代表全国5100万名党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

大会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大会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写入党章,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共十五大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热烈召开。两千余名党员代表全国5800多万党员参会。

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大会提出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


中共十六大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北京隆重召开。这是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指明新世纪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阐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且,本次大会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中央委员会,充分反映了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中共十七大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如期举行。

这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大会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明确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保证,作出了全面部署。


中共十八大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十年的辛勤汗水,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过半,进入决定性阶段。

大会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相互联系;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中共十九大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万众瞩目下召开,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大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青春献礼 砥砺奋进



看完了百年间党代会的历程,相信你和团团一样,为我们伟大的党和国家感到深深的自豪。一次又一次大会的召开,印证着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的开端。从悠悠南湖上飘荡而来的,不仅是延绵不绝的星星之火,还有先辈血泪积淀而成的革命精神,亟待我们年青一代继承发扬。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要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图文来源 / 人民日报 百度图文 百度百科

文案&排版 / 吴姬睿 王宇恒 李童

责编 / 徐紫禾 吴可莹

微博:@中国传媒大学校团委 | 微信:CUCtuanzi

-中国传媒大学校团委宣传与媒体运营部-

全部评论
打开中国传媒大学客户端,查看更多内容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