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信息 紧跟时代|欢迎来到CUC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2022-07-12 11:36:09
logo 语音播报


清晰明确的教学理念

踏实严谨的学习氛围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扎根信息 紧跟时代

今天,小招带你们走进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学院介绍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依托电子信息领域的相关学科,长期植根于广播电视与文化科技领域,以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为己任,一贯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不断提升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学院组建于1995年3月,是中国传媒大学设立的首个学院,秉承了学校近70年理工科教育的办学传统。学院下设8个系级教学单位,现有在编教职工115人,其中专职教师91人,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 24人、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5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5人。拥有专兼职的研究生指导教师1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116人。引进双聘院士2名,千人计划专家1名,培养教育部新世纪创新人才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二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为北京市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两个一级学科均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另外,学院还拥有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学院设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与系统(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等7个本科专业。


目前,在校生规模保持在215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500余人,硕士研究生约550人,博士研究生约100人。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百余项。近三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500余篇,编著出版教材10余部,先后获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在智能视音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图像识别与情感计算、智能网络技术与大数据、广播电视传输与覆盖技术、5G移动通信技术、演艺视听觉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在广播电视及文化科技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不断投入,学院改建和新建了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实验室,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教学实验设施。学校建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其主要的支撑学科之一;学院与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共建“国家广播电视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还拥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传媒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演艺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传输部级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引进优质的社会和企业资源,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学院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四川、山西、浙江、新疆等地先后设立有30余个实习基地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基地。社会各界对学院的办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大力的资助,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和部分杰出校友在学院分别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每年奖学金总额达到50余万元。对改善办学条件和促进优良学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和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大批信息与通信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工程实践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专家,本科教学效果获得社会广泛好评,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航天通信系统设计师蒋清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之一余雷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是出自本院的本科毕业生。


2022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与系统(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等7个本科专业(方向)将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收高中毕业生。

各专业简介

0 1

通信工程


1.专业介绍


通信工程是信息科学技术中的重要技术领域,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是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训练班。1959年北京广播学院成立,本专业是学校设立的首个本科工科专业,目前归属通信工程系,每年招收3个班。通信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7人;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有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金核桃”人才1人、科研青年拔尖人才4人、教学青年拔尖人才1人。


根据通信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本专业分为5G/6G移动通信技术和基于5G/6G的数字广播电视无线发送技术两个培养方向,培养相关领域的一流专业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总目标。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传媒教育智能转型,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立足通信工程、广播电视传输覆盖领域,面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以及首都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富有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团队合作、创新创业和国际竞争意识,能成为在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技术支持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3.主要课程


电子电路基础、数字电路与系统设计、数模混合电路设计、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现代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波技术、天线与电波传播、卫星广播与通信、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机器学习、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等。


4.办学特色


伴随学校创建,历经60多年发展,本专业形成如下特色和优势:

(1)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本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科研实力较雄厚,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综合实践平台;有机衔接本科、硕士、博士,培养卓越人才;

(2)课程特色鲜明、创新实践丰富。课程体系围绕电子信息类主干课,突出5G/6G移动通信射频前端基础课程以及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专业课程;通过丰富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3)植根广电、服务传媒。依托我校“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两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在5G/6G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传输与覆盖、光纤通信等领域具有明显人才培养优势。

图1、数字通信系统实验室

图2、周恩来班荣誉称号

图3、电磁兼容实验室


5.就业及深造情况


本专业六十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广播电视传输覆盖、通信工程领域的优秀毕业生。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及继续攻读研究生比率)超过95%。受益于高质量教学,通信工程专业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上研率)历年都比较高,例如2021届通信工程专业上研率约40%,其中通信3班高达50%,在学校各专业中名列前茅。学生保送或考取的大多为清华、北大、南京大学、北航、北理工、北邮等985、211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这些学生表现优秀,得到所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致好评。

本专业就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获得行业的认可。就业去向主要包括:广电行业单位,如中央及各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技术部门、广电研究所、广电领域生产企业等;电信行业单位,如华为、中兴通讯、中国电信、联通等电信领域的生产商和运营商;以及卫星通信等相关通信技术领域的科技公司、研究所等。社会总体评价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业优势明显、胜任工作快、能独当一面”。他们中涌现出了一批通信工程、广电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贡献突出,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央三大台前任和现任总工、副总工、广播科学研究院、设计院、无线电台管理局的主要领导和技术骨干、各省广电局的技术负责人等很多是本专业的毕业生。



0 2
电子信息工程


1.专业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02年正式成立,前身是于1959年成立的北京广播学院无线系的广播电视发送技术方向。60多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立足传媒、深耕广电、创新发展、交叉融合,学科实力不断增强,是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的特色专业。从2012年开始本专业聚焦电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融合,打造了体现嵌入式系统与人工智能融合,面向新媒体、融媒体智能应用的智能终端设计专业方向,优化了以智能视音频处理技术为核心,智能算法与信息处理系统并重的智能信息处理专业方向,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AI+传媒”的专业特色与内涵。本专业在广电传媒行业内科研优势明显,多项科研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业内领先,成果转化率高,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


2.培养目标


本专业秉承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旨在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具有坚实的数理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信息产业部门及传媒行业从事电子信息系统以及智能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


(1)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专业视野;具备在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的创新意识与方法;熟练掌握相关技术标准及工程技术原则;具有电子信息系统以及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解决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在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具有竞争力。

(2)具备国际化视野及国际交流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和跨文化环境下开展工作。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途径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竞争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胜任技术负责、经营与管理等工作;具备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能够从法律、伦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系统视角对电子信息工程项目进行正确决策和有效管理。

(4)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具备行业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热爱祖国,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顶用人才。


3.主要课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由四个类别课程组成。数理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与算法、C/C++ 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必修课程:电子电路基础、数字电路与系统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原理、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电子线路等;专业选修课程:现代电视原理、多媒体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概论、智能信息处理、DSP及应用、移动互联原理与开发技术、智能终端开发技术等。


4.办学特色


双“+”思路,特色打造。聚焦电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融合,突出现代传媒行业的应用特点,不断升级优化符合国家战略、满足行业需求、融合先进技术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逐步确立了“AI+”与“传媒+”的专业建设思路和特色,成功打造了智能终端设计和智能信息处理专业方向。

科研促教,师生双赢。本专业教师研发的数字广播、隧道广播、广播电视监控系统、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平台等产品,技术水平业内领先。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善了教学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实践教学,完善丰富。本专业通过设立专业认知实验课程、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课内实验环节,辅之以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专业实习、(海外)科技夏令营等课外科技活动,通过口袋实验室、云实验室,配合专业实验室等多种实验手段,建立了一个知识衔接有序、课内课外结合、实验手段多样的阶段式、全方位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组图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实践


5.就业及深造情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广,就业率高。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职于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广播电视台技术部门、政府机关等单位,主要从事信息与通信及计算机领域的相关工作。以广电行业为例,02年至今已为国家广电总局、无线局和各地广播电视台输送优秀人才上百人。近年来专业机构调查数据显示本专业毕业生五年晋升率在全校90多个专业中一直名列前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涵盖面广,专业设置与国际接轨,便于毕业生在国内外继续深造。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读研比例超过30%,其中绝大部分被国内985/211高校、中科院以及欧美一流大学录取,如国内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国外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南安普顿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



03
广播电视工程


1.专业介绍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传媒技术为特色的电子信息类国家特设专业和中国传媒大学品牌专业,也是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2020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具有六十多年的建设历史,为我国传媒技术领域培养了大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本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一百多项;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班集体”称号,多个班集体被评为“周恩来班”“北京市先进班集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优秀班集体”等称号。


2.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融媒体行业需求和数字经济社会发展,秉承“厚基础、强能力、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宗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传媒技术为特色,从知识、能力和价值多维度培养具备高尚品德、良好心理素质、开阔国际视野等综合素质的“融媒体、创新型、复合型”媒体信息行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详细目标:

(1)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宽厚的信息通信专业知识;

(2)掌握视音频信号获取、多媒体信号处理与传输、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融合媒体以及智能媒体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具有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相关问题的能力;

(4)具有在视音频技术相关领域跟踪和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5)能够在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体和信息通信等领域及相关产业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系统设计、技术支持和技术管理、媒体内容制作与发布等工作。


3.主要课程


本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类课程、专业选修类课程、以及思政数理类通识基础课程、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五大板块。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以电子信息类主干课为本,以计算机类课程为辅;专业课程重点传授与现代传媒技术相关的课程内容:专业核心课程有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原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电视原理、数字视音频处理、机器学习等;专业选修课程有传媒科技前沿探究、数据压缩原理与应用、多媒体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字演播技术、融合媒体系统设计与应用、融合媒体制作与播出技术、流媒体技术、移动互联原理与开发技术、媒体大数据处理、智能媒体分析与处理等。


4.办学特色


图1、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实践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迅速,为广播电视与传媒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行业进入全面转型升级,培养能够支撑我国产业发展且具备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是工科类专业改革的剑锋所指。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秉承中传办学特色,围绕“以学生为本,面向行业需求”,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形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展专业特色课程创新,稳步落实从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到价值塑造的层次化教学模式,探索师生共建体验式教学生态空间;对准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系统化构建了“双平台进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其与媒体行业前沿的高度适配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菁英班”导师制,在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创新实践上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人才攀登;最终,全方位、全流程、全体系支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注重学生自主、专精的终身学习意识养成,以适应未来产业变革。


5.就业及深造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在各自岗位兢兢业业、熠熠生辉:他们是建国70周年阅兵式、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东京奥运会、两会报道、春晚等重大活动转播的技术骨干;承担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改委的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编制形成信息化管理办法;组织完成国家一带一路官网、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视频会议系统、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等多个国家重大信息化项目的设计和建设;为硅谷独角兽科技公司成功搭建多个垂直领域的商业智能分析架构与数据解决方案。他们中更有在创新创业上业绩不凡者:创立艾嘉博瑞,支持多个省市级电视台项目建设以及雪地马球世界杯等大型赛事转播;创立星尘纪元,为新华社、腾讯、科大讯飞等智能数据服务;创立乐田智作,致力于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创意、制作、前后期全流程式服务,打造“综娱制造产业平台”。

图2、广播电视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


近五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融媒体行业,例如中视科华有限公司北京技术服务分公司(央视体系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制作公司),浙江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江苏省广播电台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播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中视广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还包括策划创意、教育培训、机关事业单位等;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进入研究生深造,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除本校外还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



04
数字媒体技术


1.专业介绍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07年开始招生,2021年入选为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以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总体设计为指引,形成“技术”、“交叉”、“前瞻”、“能力”四维合一的特色教育理念,契合了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以及数字媒体相关领域高质量发展布局。本专业把“智能”、“泛在”、“安全”看作是未来数字媒体的应用需求与服务创新趋势,把多源、跨域、即时、精准、可信的媒体内容理解与生成、泛在沉浸交互与感知作为具体要求,面向数字媒体相关各行业,从媒体内容的理解、生成、分发、交互、感知、可信保障多方面系统性进行人才培养。

专业始终把学科融合交叉作为人才培养的要点,以凸显学校学科优势特色为落脚点,坚持电子信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软件与硬件开发结合、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原则,以多角度、多环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按照系统性、多轨迹个性化培养模式,培养在智能媒体技术、沉浸媒体技术等方向从事科学研究、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复合型专门技术人才。

本专业教师具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背景,具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丰富经验,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良传统文化品德修养,具有坚实的数字媒体技术数理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数字媒体处理、数字媒体系统、智能媒体与沉浸媒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兼具人文艺术素养、职业道德和热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跟踪数字媒体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沿,具有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中数字媒体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面向数字媒体相关行业领域,在智能媒体技术、沉浸媒体技术以及技术与艺术融合等方向从事技术与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或应用等工作的复合型专门技术人才。


3.主要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机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数字视频技术、数字音频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专业选修课程:智能媒体技术模块包括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大数据与数据挖掘技术、计算机视觉、智能媒体内容分析及应用课程;沉浸媒体技术模块包括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新形态人机交互技术、游戏设计与开发技术、数字特效与渲染技术课程。此外还包括媒体系统相关技术、智能计算进阶、媒体应用与开发实践、专业交叉拓展等各类专业兴趣选修课程。

院级实践课程:包括基础技能训练、应用项目实践、专业综合实践等几类必修夏季学期实践课程,以及智能应用类、智能硬件类、物联控制类、交互感知类、产业实践类、技艺交叉类等选修实践课程。

校级通识选修课程:包括通识教育拓展课程(含外语、经济管理、人文社科、艺术、新闻传播、健康体育、科学技术等类别)、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含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社会研究与国家发展、创意/创新与创业、艺术审美与人格心灵、文史哲经典与文化传承几个课程模块)、通识特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媒体计算基础包括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媒体计算编程基础;数理基础包括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计算机基础包括C/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电子信息基础包括电子电路基础、数字电路与系统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原理;此外还包括高等教育必须的科学工程伦理课程。


4.办学特色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面向不同媒体之间、媒体与行业之间深度融合发展对智能媒体应用的需求,培养在智能+视音频/VR/流媒体/大数据、全媒体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接学校优势特色以及未来数字媒体技术应用需求与创新趋势,聚焦“内容理解与生成”与“沉浸交互与感知”两大特色,形成具有交叉特性的“智能媒体技术”与“沉浸媒体技术”两个模块,并综合广泛的学科基础、兴趣选修和实践锻炼体系,形成厚基础、重实践、多路径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多路径/轨迹的个性化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数字媒体智能分发与运营、视觉信息智能分析与处理、语音与语言的理解与生成、沉浸交互体验设计与开发、虚拟互动游戏设计与开发、沉浸媒体系统设计与应用、未来媒体技术研究与探索、智能媒体硬件设计与实践等发展路径建议主题。

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提供多种途径参加社会与科研实践锻炼,图1-图4为学生参与的部分科研项目成果示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取得“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比赛奖项(图5-图6为部分获奖证书),并获得2022年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图7)。

图1、面向大型活动的智能视频剪辑生成项目

图2、基于多模态的暴力视频智能识别项目

图3、沉浸媒体技术应用与研发项目

图4、大数据实践项目(电影票房数据获取与可视化)

图5、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竞赛获奖证书

图6、“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证书

图7、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获得2022年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5.就业及深造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口径宽,形成了以传统广播电视领域和融合媒体领域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腾讯”、“百度”等新兴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企事业单位为主,以通信、金融、互联网行业为辅的就业格局;就业率高,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99%左右;深造比例高,每年有近3成以上毕业生选择攻读研究生;深造水平高,除部分毕业生选择在本校继续深造外,其余大部分选择在中科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多伦多大学、约克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及科研院所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0 5
物联网工程


1.专业介绍


物联网工程专业立足传媒科技与智慧广电,是5G/6G智能媒体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特色专业,是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专业,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四个一批”、“新工科”理念的先行实践者,本专业以“产业导向、行业牵引、学科交叉”为特点,侧重对学生在智能网络、信息感知与识别、云计算、大数据采集与处理、智能媒体通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本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和“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于传媒领域,在注重理论教学基础上加强传媒物联网领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和科研中,为国家信息领域,尤其是传媒与广电行业输送科研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科技人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国家“下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新兴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和通信领域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拥有良好的人文、科学文化素养和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扎实的物联网基础理论和宽厚的专业视野,掌握物联网产业链中软件、硬件及网络等专业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在传媒、信息领域从事物联网相关技术的项目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并具有继续深造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3.主要课程


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A、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器学习、操作系统、多媒体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与RFID、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开发、物联网安全、物联网软件设计、智能媒体网络传输技术、云计算与边缘计算、计算机视觉。


4.办学特色


实施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促进教学成果转化。

(1)科教互助;本专业教师围绕广播电视网络、智能媒体网络、5G/6G高速移动通信等前沿领域开展物联网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以科研经验、项目导向、最新成果引导专业教学,吸收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培育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

(2)产教融合;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各地广播电视台等校内外基地,建立智慧物联实验室、5G创新融媒体实验室,通过科研创新、行业实践、应用实验、专业竞赛等多种举措,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硬件和软件能力的支撑,提升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3)特色培养;采取“导师项目制”、“菁英实验班”等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传媒行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组图1、2020级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参与冬奥会

图2、2020级物联网工程专业党建活动

组图3、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与获奖


5.就业及深造情况


本专业为国家信息领域、广播电视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培养的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获得行业的普遍认可。很多毕业生已成为互联网公司、三大运营商、各省市广播电视网络集团、广播科学研究院、各省广电局和广播电视台等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近三年每年都有超过40%的毕业生保送或考取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如南加州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悉尼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等。

本专业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方向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等。


06
人工智能


1.专业介绍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本专业依托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和“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科研团队,基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融合学校所拥有的丰富媒体资源,形成具有传媒特色的人工智能一流专业,以适应国家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需要。本专业重点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探索人工智能在AI+传媒中的应用场景,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科技创新,致力于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才。


2.培养目标


人工智能专业旨在培养能够综合应用自然及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和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分析、解决人工智能工程领域科学问题的能力,能够跟踪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研究创新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交叉领域融合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对信息、文化、广电和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3.主要课程


人工智能专业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理逻辑、优化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等数理类课程;智能程序设计、科学工程伦理、人工智能导引、人工智能导论、知识表示与推理、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嵌入式智能硬件系统开发、智能系统设计与应用等专业必修课程;算法应用与实践、多媒体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智能音频处理、智能视频处理、智能媒体推荐、虚拟现实技术、智能终端开发技术等特色专业选修课程。


4.办学特色


通过AI+传媒方式加深与行业的深度交叉与融合,着重培养本专业学生解决传媒、文化、信息等行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问题的实践能力,秉承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与应用并举的办学理念,注重实践项目对科学研究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依托“菁英实验班”模式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依托“学业导师”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

组图1、学生参加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获奖

组图2、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


5.就业及深造情况


本专业为2020年首届招生专业,目前尚未毕业,本专业毕业生拟在:

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口径宽,不仅可以选择“小米”、“字节跳动”、“腾讯”、“百度”、“京东”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从事研发、测试、运维、策划、产品经理等岗位,还可以选择在广电、文旅、各大银行等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和管理等人工智能相关工作。

研究生深造——本专业毕业生可在人工智能方向或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网络等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除本校外,还可选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及科研院所,以及帝国理工大学、爱丁堡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外一流大学及科研院所。



07
智能装备与系统 (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



1.专业介绍


智能装备与系统(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方向)专业前身是2002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的自动化专业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方向,2020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智能装备与系统专业,2021年开始招生。经过20年的专业建设,本专业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凸显培养具有社会意识和竞争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为理念,以电子信息、控制科学等领域及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依托,以服务演艺、广播电视等文化科技领域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突显面向传媒、演艺、文化信息融合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紧密结合自动化应用技术与工程实践,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智能装备与系统(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方向)是工学和艺术学交叉型“新工科”专业,本专业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思想,以自动化类课程体系为基础,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智能装备与系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声学、光学、电子、通信、机械、控制、人工智能、感知计算、演艺装备与系统等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熟悉文艺演出表现形式和演出效果呈现需求,掌握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视觉呈现、听觉呈现、运动呈现以及智能感知和多模态交互呈现的艺术与技术专业技能,熟悉戏剧和其他演出活动的艺术表现基本规律和受众的感知需求,具有解决演艺工程与装备系统等的设计、研发、应用、服务和管理实际问题能力,具备良好品行与素质、视野开阔的演艺技术“智能制造”与“智能服务”高端创新人才。


2.培养目标


智能装备与系统(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方向)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培养总目标,面向传媒教育智能转型和现代演艺技术领域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具有坚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智能装备与系统领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演艺等智能装备与系统领域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综合素质良好,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的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能力,了解和紧跟学科专业发展,能够在演艺装备智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媒体电视行业、智能检测、智能信息处理、机器人技术等领域,胜任演艺等智能装备与系统研究、设计开发、部署与应用、服务与管理等工作,在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并能继续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后续学位。在毕业5年后达到演艺工程技术领域中级、高级工程师的职业要求,成为提升我国演艺等领域文化艺术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的装备与系统工程专业技术中坚力量。


3.主要课程


专业课程:智能装备与系统概论、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网络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原理及拖动基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

方向特色课程:剧场工程概论、舞台机械与控制技术、舞台灯光基础与控制技术、舞台音响工程基础、声频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演艺人机交互、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实训、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前沿等。


4.办学特色


本专业紧密对接国家文化演艺制造业和演艺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科技人才需求,以文化与科技融合、艺术与工科交叉为基本遵循,以演艺装备智能制造和演出效果智能呈现为应用领域,培养与造就应用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智能装备与系统(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方向)专业是中国传媒大学首创、全国首个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本科特色专业。

本专业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现代演艺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多项演艺装备与系统领域相关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科研与师资力量较强,拥有“声、光、电、机”等6个专业实验室和多个智能装备与系统基础实验室,与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音王集团、湖南明和集团、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北京五维凤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演艺行业知名企业、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和育人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科教、产教资源,实习、实践和科研基地。

图1、演出声光电装备实验单元

图2、演出交互装备实验单元

图3、演艺工程与控制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5.就业及深造情况


就业方面,本专业向我国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领域培养了近千名专业技术人才,就业领域涉及剧院剧场、演艺装备设计与研发企业、演艺技术科研院所、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台、演艺管理集团、互联网企业、文化事业单位等。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演艺声、光、电、影等智能装备与系统的设计、研发、检测、管理等工作。

深造方面,近3年来,本专业国内外继续深造的比例超过50%,主要深造学科领域包括控制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等电子信息、计算机、控制相关学科。


携手并进 面向未来

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

欢迎报考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处官方微信

来源|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封面|梁雪琪 余欣玥

编辑|彭凝晗 许佳欣

责编赵丛林

编审张佩佩

全部评论
打开中国传媒大学客户端,查看更多内容
立即下载